2010-10-18 親子天下 

「閱讀,是巨大而神奇的力量。」在小學堂官網上,張曼娟寫著這樣一段話:「講一個好故事,便對世人有益;聽一個好故事,讓心靈充滿善意。」那麼,如果大家「討論」故事,會發生什麼事呢?

在張曼娟小學堂的親子讀書會中,故事,只是引子,讓故事帶出感受的翅膀,讓親子更能擁抱彼此,才是更讓人悸動的部分。

口述:張曼娟 整理撰文:李佩芬 攝影:楊煥世

想抓住孩子閱讀的契機,一定要從他最感興趣的東西開始談起。小學堂讀書會的做法,不論閱讀材料是成語、古文還是詩詞,都是從丟出與孩子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開始。

像由小學堂作者群所策劃的《成語學堂》系列,每本書不只有成語,更重要的是在講故事。

如《尋獸記》這本書中,講的是三兄妹不約而同許下願望,希望老是吵架的父母能趕快消失,不料,願望竟然成真!故事就在三兄妹思考如何拿到寶物、營救父母的軸線中拉開序幕。

透過這個故事,孩子可思考他們與父母間的關係,我們也透過推理尋寶的過程,讓三兄妹發現,原來把父母從「願之獸」解救出來的「法寶」,其實都在自己身上。

例如老大是投手,尋獸過程中就發揮出他投擲準確的長處;老二愛編織,巧手編出把父母救出來的寶物;而困擾老么很久、一顆該換卻總是掉不下來的乳牙,沒想到竟是救出父母的關鍵。在這中間,能夠引發孩子與父母討論的層次,就非常非常多。

親子讀書會,對我們老師來說,是很好的訓練。有些故事看起來很簡單,但若更深層去思考,其實都是在探討「懸而未決」的人生問題。

所以在親子讀書會中,同樣的問題,我們會請小朋友談,也請大人談。如三兄妹有各自的法寶,我們就問小孩:「你覺得自己有什麼法寶?」問父母:「你覺得自己小孩有什麼法寶?」再回頭問小孩:「你覺得父母是不是也有法寶?」親子間的討論就串起來了。每位參與者都覺得自己能談出很多東西,這樣的交錯就會很熱絡。

藉故事碰觸隱而未談的感受

《尋獸記》故事中的夫妻經常吵架,也是個很好的討論點。

父母可能會提到,這對夫妻之所以經常吵架,是因為生活的壓力太大;但孩子可能覺得,若爸媽能夠不吵架會更好。表面看起來,他們是討論書裡的情節,但其實也在談發生在自己生活裡的事情。這些事情,直接講出來或許很尷尬,但透過故事,就可以討論到彼此生活中一直沒有處理到、隱而未談的私密角落。

 

在《成語學堂》系列的另一本書《爺爺泡的茶》中,我們討論的內涵就更深刻了。

這個故事,談的是從小跟爺爺一起長大的孩子,在一次意外中爺爺被燒死了,他雖倖免於難,但童年卻也?然而止。這裡,我們會帶領親子認識帶著愧疚與悲傷長大的主角,以及其他人如何幫助這孩子重新站起來。在這個過程中,當然會提到「死亡」,老實說,這個議題不僅孩子難以理解,連大人都很難面對。

我們辦這本書的親子共讀會時,有些父母因為憶起自己爸媽過世的情景,講著講著甚至痛哭失聲。這時,反過來是坐在旁邊的孩子來安慰父母親,那幅畫面,至今仍讓我非常感動。

父母,通常都很壓抑,這部分往往是孩子過去沒有認知到的。透過共讀與討論,親子間卻得到某種溝通。孩子會赫然發現:父母並非強人,也有自己的傷痛,而且這樣的傷痛來臨時,竟是如此巨大。不僅如此,在試圖安撫父母的過程中,他們也會驚覺,原來我的小小言語與動作,對父母也能產生莫大安慰。

尊重孩子「不想說」的權利

我現在愈來愈覺得,像這樣的閱讀討論,實在不該局限在學校或特殊團體,而是在家裡、在任何場合中都能進行。譬如現在正值秋冬季節,當與家人身處泡湯、野餐那樣輕鬆的氛圍時,不正是共同討論某本書的最好機會嗎?誰說讀書會,一定要坐在書桌前、正襟危坐才能進行?

只要親子開始閱讀,有個管道可以討論,你一定會發覺,彼此所能獲得的東西,遠比想像的多更多。
當然,在親子共讀會的場合,有時也會發生父母在旁邊、孩子不太想講的情況。但我的觀察是,這個問題不是單獨發生在讀書會,而是出在長久以來親子關係上。

譬如有的孩子很羞澀,講了一、兩句話,就打住不講了。有些媽媽就會在旁邊不斷鼓勵:「你再說嘛!再多說點嘛!」

若孩子依然羞赧,可能媽媽為了怕討論冷卻,就忍不住跳出來代替孩子說:「我孩子曾經如何如何……」一面說還一面搖著孩子的手臂:「你說給大家聽、你快說給大家聽嘛……」但問題是,在那個情況下,孩子就是不想說啊!
其實這個情境,就可以看出父母並不十分了解孩子。因為孩子通常只要鼓勵,就會自己說;但若到了要催促的程度卻依然不說,我們就該了解,「是他自己不想說。」

有時候,父母以為鼓勵孩子就是好,但其實父母並不知道孩子什麼時候想要、什麼時候不想要。

在小學堂的互動討論中,我們丟出問題後會問孩子:「你想不想講?老師好想知道,」但不會去強迫孩子。若他不想說、或表現出不有興趣的樣子,我們也不會勉強。尤其對青少年來說,愈是強迫,他們往往愈反感。

父母普遍有種焦慮,總擔心孩子表現「不夠好」。我發現,父母與孩子閱讀的最大歧見為:父母是「有目的」的閱讀,但孩子往往是「無目的」的閱讀者。

正因這個差異,所以親子在討論一本書時,有些父母就會很懊惱自己的小孩:「書中的什麼、什麼地方很重要,怎麼你都沒注意到?」

 

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宇宙

在生活細節上,成年人與孩子注意的重點,通常是不一樣的。正因孩子覺得那些東西不重要,所以他忽略;而大人卻很容易將自己的想法套在小孩身上,覺得小孩沒注意到就是不對。

師長與父母應該要傾聽「孩子認為什麼才是重要」。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宇宙,他有自己的運轉與星球安排,他有自己排定的太陽、月亮、星體順序,你要先了解他的想法,才能知道如何進入他的世界,進而與他對話。

否則,孩子是很有趣的。若他發覺你其實並無法了解他,或根本沒有意願與他對話時,也會有另一個「符合你期望的他」跑出來與你對話,但終究,那並不是「真正的他」啊!

當孩子到了青少年,最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「還好」、「隨便」,甚至把這個當成口頭禪,但口頭禪不會憑空冒出,背後一定有其背景。

我的觀察是,「還好」、「隨便」絕不是他的真心話,而是他把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,轉而用一種不激怒你、不至於讓你不爽的方式與你對話。他,只是求一個「安全」。

現在的孩子,普遍在語言上隱藏他們的真實感受,這樣久而久之到最後,他們就真的不去感受這個世界,不去感受別人對他的好意,也不去感受他們自己的喜怒哀樂,成為沒有感受的人。「無感」的一代,是件很危險的事。

談閱讀,要談的不是談文字本身,而正是那個「感受」。這種感受,不像打電動玩具那麼刺激,卻是一種緩慢、深刻、長久的反芻。電玩,是當下的有趣;至於閱讀,我想,是一輩子的對話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maSuperst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